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中國音韻學史
History of Chinese Phonology 
開課學期
104-1 
授課對象
文學院  中國文學研究所  
授課教師
李存智 
課號
CHIN7398 
課程識別碼
121 M2810 
班次
 
學分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二2,3,4(9:10~12:10) 
上課地點
中文研討 
備註
限碩士班以上
總人數上限:12人 
Ceiba 課程網頁
http://ceiba.ntu.edu.tw/1041CHIN7398_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本課程討論中國音韻學發展的歷史,上起古文字諧聲系統、先秦諸子語言認知、兩漢文獻反映的語音,中至中古時期韻書、韻圖、詩歌押韻,下至漢語方言、現代語言學理論,以介紹研究方法與研究材料為課程主軸。具體分析漢語各時期的音韻發展、音韻學議題、音韻學家及音韻學著作。 

課程目標
熟悉中國語言學發展的歷史,掌握以漢字、書面語、通語和漢語方言為研究對象所建構的學問內涵。具體認識漢語音韻學的建立與發展歷程,並了解音韻學與文字學、訓詁學、方言學、詞彙學、語源學、語法學等語言學分科的關係,以期進一步形成問題意識,拓展語言研究視野,增進音韻學史知識,涵養語言關懷。 
課程要求
1修畢「語言學概論」、「聲韻學」
2參與討論; 課堂報告; 撰寫論文述評;撰寫期末報告
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另約時間 
指定閱讀
王 力1985《漢語語音史》,北京: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。
李方桂1971/1980《上古音研究》,《清華學報》新9卷第1-2期/北京:商務印書館。
李 榮1956《切韻音系》,北京:科學出版社。
張世祿1986《中國音韻學史》,臺北:臺灣商務印書館。 
參考書目
【中國音韻學史】參考書目:
一、傳統文獻
《揚雄方言校釋匯證》,東漢 揚雄撰,華學誠匯編,北京:中華書局,2006年。
《說文解字》,東漢 許慎撰,清 段玉裁注,臺北:萬卷樓圖書公司,1999年。
《釋名疏證補》,東漢 劉熙撰,清 畢沅疏證,王先謙補,北京:中華書局,2008年。
《顏氏家訓集解》,王利器,北京:中華書局,1993年。
《新校互註宋本廣韻》,余迺永,臺北:里仁書局,2000年。

二、漢語音韻學研究相關專著與論文
王 力1955《漢語音韻學》,上海:中華書局。
王 力1958�1980�2004《漢語史稿》,北京: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。
王 力1985《漢語語音史》,北京: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。
王 力1981《中國語言學史》,大同:山西人民出版社。
王士元2008〈演化論與中國語言學〉,《南開語言學刊》,2008年第2期,天津:南開大學文學院、漢語言文化學院,頁1-15、163。
王立達1959《漢語研究小史》,北京:商務印書館。
王洪君1999/2008《漢語非線性音系學─漢語的音系格局和單字音》,北京:北京大學出版社。
王洪君2014《歷史語言學方法論與漢語方言音韻史個案研究》,北京:商務印書館。
王啟濤2001《魏晉南北朝語言學史論考》,成都:巴蜀書社。
王福堂1999/2005《漢語方言語音的演變和層次》,北京:語文出版社。
方孝岳1964〈關於中國語言學史上一些方法論問題的探討〉,《學術研究》1964年第1期,廣州: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,頁149-164。
史存直2008《漢語史綱要》,北京:中華書局。
申小龍2013《中國古代語言學史》,上海:復旦大學出版社。
朱 星1995《中國語言學史》,臺北: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。
朱曉農2008《方法:語言學的靈魂》,北京:北京大學出版社。
任繼昉1992《漢語語源學》,重慶:重慶出版社。
吉常宏、王佩增編1992《中國古代語言學家評傳》,濟南:山東教育出版社。
汪壽明2003《中國歷代音韻學文選》,上海: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。
李方桂1971/1980《上古音研究》,《清華學報》新9卷第1-2期/北京:商務印書館。
李 開1993《漢語語言研究史》,南京:江蘇教育出版社。
李 榮1956《切韻音系》,北京:科學出版社。
李智民1993《中國古代語言學史編》,貴州:貴州教育出版社。
李建國2002《漢語訓詁學史》,上海:上海辭書出版社。
李無未2011《日本漢語音韻學史》,北京:商務印書館。
李葆嘉1998《當代中國音韻學》,廣州:廣東教育出版社。
李新魁1993《漢語等韻學》,北京:中華書局。
岑麒祥1958《語言學史概要》,北京:科學出版社。
何九盈2000《中國現代語言學史》,廣州:廣東教育出版社。
何九盈2000《中國古代語言學史》,廣州:廣東教育出版社。
何大安1988《規律與方向:變遷中的音韻結構》,臺北: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。
周法高1975《中國語言學論文集》,臺北:聯經出版事業公司。
周法高1984《中國音韻學論文集》,香港:中文大學出版社。
周祖謨1966《問學集》,北京:中華書局。
周斌武1987《漢語音韻學史略》,合肥:安徽教育出版社。
邵敬敏 方經民1991《中國理論語言學史》,上海: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。
邵榮芬1961/2009〈《切韻》音系的性質和它在漢語語音史上的地位〉,《邵榮芬語言學論文集》,北京:商務印書館,頁185-106。
邵榮芬2008《切韻研究》(校訂本),北京:中華書局。
林玉山1983《漢語語法學史》,長沙:湖南教育出版社。
林語堂1933《語言學論叢》,上海:開明書店。
胡奇光1987《中國小學史》,上海:上海人民出版社。
胡樸安1937《中國文字學史》,北京:商務印書館。
胡樸安1939《中國訓詁學史》,北京:商務印書館。
徐通鏘1991《歷史語言學》,北京:商務印書館。
殷煥先1979《反切釋要》,濟南:山東人民出版社。
耿振生1992《明清等韻學通論》,北京:語文出版社。
耿振生2004《20世紀漢語音韻學方法論》,北京:北京大學出版社。
高本漢1940/2003《中國音韻學研究》,北京:商務印書館。
高本漢1972《中國聲韻學大綱》張洪年譯,臺北: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。
高本漢1987《中上古漢語音韻綱要》,濟南:齊魯書社。
張 琨1987《漢語音韵史論文集》張賢豹譯,臺北:聯經出版事業公司。
張光宇1990《切韻與方言》,臺北:臺灣商務印書館。
張世祿1986《中國音韻學史》,臺北:臺灣商務印書館。
陳保亞1999《20世紀中國語言學方法論》,濟南:山東教育出版社。
陸志韋2003《陸志韋集》,北京: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。
梅耶1924/1957/2008《歷史語言學中的比較方法》,岑麒祥譯,北京:科學出版社/世界圖書出版公司。
曹志耘主編2013《漢語方言的地理語言學研究》,北京:商務印書館。
傅定淼2003《反切起源考》,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。
黃典誠1994《切韻綜合研究》,廈門:廈門大學出版社。
游汝杰1992/2000《漢語方言學導論》,上海:上海教育出版社。
雅洪托夫1986《漢語史論集》唐作藩、胡雙寶編選,北京:北京大學出版社。
馮浩菲2003《中國訓詁學》(上、下),濟南:山東大學出版社。
董同龢1965�1998《漢語音韻學》,臺北:文史哲出版社,第15版。
趙振鐸2000《中國語言學史》,石家莊:河北教育出版社。
蕯丕爾1980《語言論》,鹿卓元譯,北京:商務印書館。
鄧文彬2002《中國古代語言學史》,成都:巴蜀書社。
劉君惠等1992《揚雄方言研究》,成都:巴蜀書社。
劉葉秋1992《中國字典史略》,北京:中華書局。
橋本萬太郎1985/2008 《語言地理類型學》,余志鴻譯,北京:世界圖書出版公司。
濮之珍2002《中國語言學史》,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。
羅杰瑞1988/2008《漢語Chinese》,北京:世界圖書出版公司/劍橋大學出版社。
羅杰瑞1995《漢語概說》張惠英譯,北京:語文出版社。
竇秀艷2004《中國雅學史》,濟南:齊魯書社。
龔千炎1987《中國語法學史》,北京:語文出版社。
龔煌城2011《龔煌城漢藏語比較研究論文集》,南港:中央研究院。
Campbell L.2008, Historical Linguistics: An Introduction,2nd Edition 世界圖書出版公司/愛丁堡大學出版社。
Fox A.1995, Linguistics Reconstruction: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, Oxford, Oxford University Press.
Lass R.2007, Historical 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Change,世界圖書出版公司/劍橋大學出版社。
Lehmann W. P.2002, Historical Linguistics: An Introduction,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/Routledge.
Trask R. L.2000, Historical Linguistics,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/Edward Arnold (Publishers) Limited.
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參與討論 
20% 
 
2. 
論文述評 
30% 
 
3. 
課堂報告 
20% 
 
4. 
期末報告 
30% 
 
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9/15  中國語言學史的研究法;傳統小學分科
中國音韻學史研究的對象 
第2週
9/22  古文字表音方式;周秦兩漢的訓詁和注音
方言詞彙學誕生-揚雄的語言觀與《方言》成就 
第3週
9/29  探求漢語語源-劉熙的語言觀與《釋名》成就 
第4週
10/06  語音研究興起-反切與四聲 
第5週
10/13  〈切韻序〉;《顏氏家訓•音辭》 
第6週
10/20  《顏氏家訓•音辭》;《切韻》性質 
第7週
10/27  魏晉隋唐韻書 
第8週
11/03  等韻學-字母系統的形成與發展;期中口頭報告 
第9週
11/10  等韻學-等韻原理與漢語音韻結構;期中口頭報告 
第10週
11/17  宋後韻書與等韻沿革;期中口頭報告 
第11週
11/24  北音學;期中口頭報告 
第12週
12/01  古音研究興起→唐宋元明古音學;古音學奠基者-顧炎武 
第13週
12/08  古音學全盛期-江永、段玉裁、戴震、孔廣森 
第14週
12/15  古音學全盛期-王念孫、江有誥、錢大昕 
第15週
12/22  今音學-近代《廣韻》研究 
第16週
12/29  近現代音韻學發展-方法;材料;議題;研究分科 
第17週
1/05  歷史語言學-比較法與高本漢模式;重建與演變 
第18週
1/12  現當代漢語音韻學;方言音韻層次研究與漢語語音史